熱搜: 佳士科技  irobot  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  ABB  機器人產業聯盟  發那科  機器人展覽  機械手  碼垛機器人 

機器人距離“真智能”還差幾步?

   日期:2022-06-20     來源:鈦媒體App    作者:angle     評論:0    
標簽:
 

 

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服務機器人需求端銷售額達146億美元,增速為32.2%,創造了2016年以來的最高峰值。今年,各種機器人的部署也成為了熱門話題,比如機場中開始部署的消殺機器人、測溫機器人以及商場內已經成為標配的應答機器人等等。

 

 

年初舉辦的北京冬奧會,在其場館內應用的炒菜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也一躍成為新晉網紅,產業發展端,同樣也有像特斯拉、戴森這樣的企業投身到“擬人型”機器人的研發與制造中。

 

 

機器人的大量應用,也促進了很多企業的發展并聯動了多個領域技術的協同進步。據騰訊研究院司曉院長邀請到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丁漢介紹,從機器人的應用來進行分類的話,可以歸為3大類: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

 

 

從整體的發展而言,工業機器人與特種機器人都有比較明確的應用場景需求,其“專物專用”的特性,也使得技術研發的方向都非常明確。相比之下,服務機器人則對各方面的技術突破要求更高,很多服務機器人都會需要跨領域技術的結合,并且在此基礎上還不能以純工業化的思維去進行設計。

 

 

騰訊首席科學家、Robotics X實驗室及騰訊AI Lab負責人張正友告訴鈦媒體App:“從整體的發展來看,服務型機器人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服務于人’,所以它必須要具備能夠與人互動的能力。因此,服務機器人的自主能力變得更為重要,而這也將成為之后服務機器人賽道所要繼續攻破與體驗升級的方向。”

 

 

以“服務于人、具備與人互動能力”這個標準來看,很多目前被歸類于機器人的產品其實并不能夠被稱之為“服務機器人”,比如后廚中使用的炒菜機,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將食材進行處理,最終輸出為成品的菜肴,期間并沒有涉及到交互,整個工作的過程更像是一臺微波爐這樣的電器,或者說是一部自動化機器,而非機器人。

 

 

對于機器人應該如何服務于人,清華大學長聘教授、清華未來實驗室主任徐迎慶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服務機器人要能夠幫助人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從用戶體驗來講,機器人要具備溝通和交流能力,甚至要能聽出語言中不同情感的區別。”

 

 

他還提到,以現階段的技術而言,要讓所有服務機器人都像人一樣具備五感還比較困難,但這始終是服務機器人最重要的技術發展方向??梢韵胍?,當機器人具備五感,能夠聽、能夠看、能夠撫摸、能夠幫扶,并擁有嗅覺能力的時候,它對于人們指令或者是訴求的觀察就會更加敏感且能夠理解其中的意圖,比如能夠感知到屋里的異常氣味并做出應對。

 

 

而想要讓機器人具備上述的能力,就離不開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徐迎慶表示,現在人工智能應用最好的兩個領域分別是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NLP)。究其原因,第一是數據基礎量足夠大,能夠幫助人工智能進行數據模型訓練,另外則是應用場景相對比較廣泛,即使不是機器人領域,在自動駕駛、智能音箱、翻譯機等產品中都能有所應用。

 

 

從左至右:丁寧、徐迎來、余海洋

 

 

此外,較好的硬件基礎,也為視覺、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根基,像攝像頭、拾音麥克風等硬件,目前無論是本身的分辨率、感光能力、拾音距離、降噪算法等參數,還是傳感器的體積與技術標準,都已經有了完整的體系。

 

 

而服務機器人目前可以有很大上升空間的三個技術維度,就是觸覺、味覺和嗅覺,在這三個領域中,無論是應用層還是硬件層,目前都沒有統一的方向和規格可供參考。

 

 

丁漢認為,下一步機器人領域的重要課題,一方面是繼續開發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則是推動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如何把AI和機器人結合,可能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技術突破點。”他說到。

 

 

除了更加智能以外,如何讓機器人更適應人居環境也是一個重要話題。比如騰訊推出的Robotics X Max多模態四足機器人采用了足輪一體的設計,Max在崎嶇路面可以走動,平坦路面可以切換到輪子跑得更快,更契合人類社會的現實環境。

 

 

盡管機器人技術在各個維度上面不斷進步,但其還沒發展到大規模應用甚至是“一家一臺”的地步,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成本。從商業角度來看,首先還是目前機器人總體的需求量不夠大,這就會使得參與其中的供應商數量收到限制,而且很多零部件也都難以統一規格進行大規模量產,使得廠商很難在工藝上升級以及降低成本。

 

 

騰訊投資董事總經理余海洋認為,機器人的落地和商業化,就是一個需求和供給碰撞的過程,可以看到目前機器人領域成本較為透明和可控的就是電池組件,而這部分的發展則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電動車行業的發展,有更多的資金和人才進行研究。

 

 

此外,服務機器人的落地,還需要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余海洋提到:“優秀的服務機器人公司,需要對特定的場景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同時也需要漸進式的優化。比如老齡化是非常大的需求,但缺乏供給的解決方案,如果可以在供給方面有一點提升,就可以產生比較大的商業價值。”(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中國機器人網(www.jdonee.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電話:021-39553798-8007
更多>相關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